首页

sm论坛视频图片

时间:2025-05-24 21:32:59 作者:习言道|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浏览量:40351

  作者:邹维 杨柯

  2023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“新征程上,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,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,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保障。”今年的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,我们也将迎来全国第七个“宪法宣传周”。

  如今,学习宪法、宣传宪法、遵守宪法,自觉地维护宪法权威,做宪法忠实的崇尚者、拥护者、捍卫者和践行者,已成为亿万网民的共识。治国凭圭臬,安邦靠准绳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,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。用宪法精神引领新时代网络法治发展,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:从制定出台《网络安全法》等网络领域立法150余部,到持续深入开展“清朗”“净网”“护苗”等系列专项行动;从持续深化宪法宣传周、民法典宣传月、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主题宣传,到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……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发展之所以硕果累累,在于我们把弘扬宪法精神放在了突出位置。

  弘扬宪法精神,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使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。我国网民规模全球第一,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网民生产生活的新空间,互联网成为法治发展新空间,更是成为“立题”和“破题”的新平台——依法解决新型网络纠纷,打击网络犯罪;相继设立杭州、北京、广州互联网法院,强化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;明确法治底线,对“AI换脸”剑有所指……让人民群众在互联网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是网络法治发展的重要落脚,亦是弘扬宪法精神的根本初心。

  时代的关注聚集点在哪,网络法治发展的关切点就应该在哪。在全世界关注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,作为亮点之一的网络法治论坛,就设置了“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与世界网络法治前瞻”等议题,引来各国嘉宾的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。日新月异的时代,互联网技术运用和创新空前活跃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……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,也给网络法治提出了新的考题。弘扬宪法精神,不仅要守正,更要创新。从乌镇传来的声音和理念,折射出新时代网络法治发展的实绩。

  弘扬宪法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,推动线上线下的共同参与,是“法治与人人息息相关”的最好映照。粉丝逾千万的普法网络大V结合自身经历,普及法律知识;一趟趟在铁轨上飞驰的中老铁路普法专列,正为“网络普法Citywalk”赋予了新的宣传载体;结合反电诈内容的花鼓戏,让网络普法走“形”更走“心”……在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中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“互联网+普法”的好经验好做法,努力让宪法精神成为一种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的力量。

  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,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”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,我们以宪法为引领,将不断取得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的成果、新的胜利!(邹维 杨柯) 【编辑:刘阳禾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新质生产力、新型消费、新型能源体系……看中国经济“新”动力

总书记此次为期6天的沪苏之行,考察点包括金融机构、科技创新园区、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、革命纪念馆等,其间还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、听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等。

东风公司原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胡信东接受审查调查

而在林墩,像这样的“撂荒地”变“致富田”的例子还有很多。自石材整治、产业转型以来,林墩办事处引导各村集中流转土地,因地制宜进行复垦复耕,引进优新品种,唤醒“沉睡”的土地资源。

(中国新貌)“三件冬衣”解码浙江服装产业之变

“在过去,患者就医往往需要携带大量的纸质病历、检查申请单,有的医院还有就诊卡、各种二维码等,不仅容易丢失,还增加了就医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。”赵永生说,而今,电子健康卡的实施,将医院就诊全流程一码化,患者只需携带一部智能手机,通过电子健康卡二维码,即可轻松完成挂号、就诊、检查、取药以及费用结算等各个环节,真正实现“一码在手,就医无忧”。

山西新增15个家电“以旧换新”补贴品类 每件最高补贴2000元

韩大洋介绍,当携带太阳能量的物质以数百米每秒的高速飞离太阳表面时,就会形成类似爆炸的冲击波,快速传递到太阳系各处,地球磁场会发生方向和大小的明显变化,地磁暴随之发生了。当那些太阳高能物质随地球磁场进入大气层,并与气体微粒发生碰撞时,就会发生极光现象。

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“擎天柱”等亮相

研究世界中国学,重在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,以全球视野形成对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整体性观照,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,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,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。历史是现实的源头,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。用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关系,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,这无疑是深化和拓展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重要路径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